![]() 作为我市创新发展的示范区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高新区积极抢抓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会精神,实施产业立区、科技兴区、人才强区战略,着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化蓝色经济创新型特色园区。 一是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着力打造“实力高新”。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强化产业招商,分产业打造专业招商机构,分板块策划专业招商载体,运用市场化、专业化招商方式,集中引进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高端项目,形成产业链分工合作、协同创新的集群发展态势。着力强化专业园区建设,重点打造“六大专业园区”,即,围绕“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打造烟台国际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创新中心“一大园区”;围绕“先进制造”产业,打造航空航天产业园、北航科技园“两大园区”;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打造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园、清华启迪科技园、西电产业园“三大园区”。着力扶优扶强,重点培养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绿叶国际医药科技等10家龙头骨干企业,打造引领产业发展领头雁;全力扶持华鼎伟业、泰利模具等30家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培植产业发展后劲。 二是大力集聚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着力打造“创新高新”。着力完善创业载体,进一步放宽对新孵化器的认定或入孵企业的工商注册条件,重点打造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大厦、国际企业创新港、航空航天产业园等多形态、成规模、全方位的梯级载体平台体系,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或创业示范园区。大力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深化与北京大学、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山东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所的联系对接,年内新引进国字号科研院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知名大学研究院3家以上,申报国家、省、市重大专项60项以上。积极推动荷兰格罗宁根大学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创办的“烟台格罗宁根大学”建设,促进国际优质创新资源聚集。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抓好北航科技园、西电产业园等校地合作项目,打造利用高校科技资源、承接转化高校创新成果的优势载体。深入开展军民科技融合创新行动,大力推进中航工业烟台创新创业基地、山东省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中集巴顿焊接技术研究院、烟台电子科大光电研究院、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国防科技大学微纳卫星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等高端项目,依托航天513所、东方蓝天钛金科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207所、泉清通信等优势资源,积极创建军民科技融合创新示范基地和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平台。 三是大力引进培育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着力打造“人才高新”。大力加强“海创智库(千人计划)烟台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山东省“海智计划”工作基地等高端人才引进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动烟台高层次人才创业园投入运营,力促“烟台市千人计划创业服务中心”落户高新区,大力引进和培养一批尖端技术研发、高端产业发展、企业和园区管理所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支持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东方蓝天钛金科技、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等区内企业、研发机构同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高水平载体,探索“星期天工程师”、“季度专家”等模式,吸引掌握前沿技术、有成功创业经历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不变身份、不转户口、不转档案到高新区创新创业,推动跨区域人才共享。 四是大力深化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着力打造“国际高新”。重点突破四大国际合作板块:强化对韩合作,打造对韩“四大产业集聚区”,即依托蓝色智谷,打造中韩烟台科技创新园;依托联东U谷,建设中韩产业园烟台高新园;依托蓝色金谷,打造烟台金融基金创新港,建设中韩资本市场合作示范区;依托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打造接轨国际标准的中韩国际医疗健康城。深化对俄合作,年内牵头筹建“丝绸之路高科技园区联盟”,全面深化与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的合作。近期,将赴俄罗斯、格鲁吉亚交流考察,与莫斯科政府科技园、顿河国立技术大学、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签订友好协议,成立中俄科技创新中心、俄中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格中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拓展对美合作,依托蓝海国际软件园,建设中美科技创新园,建立烟台留美高端人才联谊会,打造中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中美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基地。探索在美国硅谷设立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联络站,加强与美加乃至全球科技中介机构对接,推动在纽约、旧金山设立高新区办事机构,积极引进全球硅谷实验室在高新区设立分支机构,搭建“硅谷—烟台中美科技合作平台”,打造成为促进中美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人才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推进对欧合作,依托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建设中欧科技创新园,以海工装备研发制造为特色,打造国内与德国、瑞典、挪威、瑞士等欧洲国家合作的示范型、代表性园区。 五是大力优化提升发展环境,着力打造“活力高新”。用好先行先试权利,打造最优的政策环境。起草《关于支持烟台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意见》,积极试点国家、省赋予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打造覆盖面广、含金量高、吸引力强的政策体系。深化科技金融结合,打造优质的金融环境。充分发挥金融超市、科技银行、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培育基地作用,强化对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股权结合、保证保险、风险资本融资等支持,完善多层次、多样化投融资服务体系。完善创业服务体系,打造一流的服务环境。加强小微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知识产权法庭和知识产权(检察)法律保护中心等平台建设,运作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咨询中心中俄基地代办处,提高专业化公共服务能力,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的孵化器运营机构,加强对创业导师的认定和规范工作,建立完善的“联络员+辅导员+创业导师”孵化体系。强化政务中心建设,打造高效的政务环境。全力推行“上门服务”,配合做好重点项目建设中各种手续的办理、上报、审批工作,为项目推进提供“无所不包、无微不至”的服务,努力打造全市办事最快最便捷、服务最好最周到特区。 (责任编辑:管理员) |